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許多參展參會企業都進入緊張的籌備當中,特別是一些在華發展的跨國公司,將借這一機會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用供應鏈連接起中國與世界。
作為農業巨頭,總部位于美國的嘉吉公司也積極參加本屆鏈博會,在綠色農業鏈部分展示自身實力。
綠色農業鏈聚焦農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關鍵技術及產品,重點展示種子研發、綠色農化產品、智慧農業應用、現代智能化農機設備、種植養殖及農產品加工技術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制成品,并配套展示農業相關的金融、物流、銷售等服務,促進農業全產業生態融合發展。
日前,嘉吉亞太區總裁安博泰(Robert Aspell)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專訪,暢談嘉吉在華供應鏈的發展。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中國的增長近期有所放緩,但從絕對值來看仍然可觀。中產階級的壯大和城市化率提高等各種因素,使我們對中國食品消費增長保持樂觀。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加工商品,中國龐大的消費者群體為農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這使得中國成為全球農業供應鏈中的核心市場之一。”在安博泰看來,如果無法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嘉吉就無法完成公司“以安全、負責和可持續的方式滋養世界”這一使命,因為這里有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他看來,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在政策層面,中國出臺了眾多旨在平衡國際貿易與國內消費的政策;在技術層面,中國在技術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快速進步,特別是在引領世界的數字技術領域,為全球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標桿;共建“一帶一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貨物流通。
嘉吉扎根中國50余載,在國內已構建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這一體系以嘉吉強大的全球系統為起點。1972年,在尼克松總統訪華后不久,嘉吉便開始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由此開啟在這一重要市場的發展之旅。嘉吉在中國開展的第一項業務是谷物和油菜籽等農產品的貿易,嘉吉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利用嘉吉全球供應鏈來幫助滿足中國市場對食品和營養的需求。自上世紀80年代在山東省開設第一家油籽加工廠起,嘉吉加快了在華開設工廠的步伐。目前嘉吉在中國共運營40余家工廠,涵蓋油籽加工、植物油精煉、動物營養、食品配料、生物工業等領域。這些工廠采購來自世界各地、也包括來自中國的原料,并專注于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除工廠外,嘉吉還在中國設立了多個創新和應用中心。
“從原材料采購到為客戶及消費者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和高品質產品,我們的供應鏈實現了全面的整合。我們也在可持續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我們知道農業/食品必須在全球的脫碳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憑借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嘉吉已經成為連接中國與全球的重要紐帶。”安博泰表示,嘉吉始終致力于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持續創新。在他看來,未來農業供應鏈發展呈現出關注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轉型、消費者導向、緊密合作提升供應鏈韌性等趨勢。
農業供應鏈的綠色化趨勢不僅僅是一種時下的潮流,更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不斷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在農業供應鏈采用可持續的做法已勢在必行。
安博泰介紹說,嘉吉公司正在采取各種措施,不僅減少公司自身的碳排放,還幫助食品和農業行業推動碳減排進程。例如在全球范圍內,嘉吉已作出戰略承諾,在17財年的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25年減少10%的溫室氣體排放。單就農業供應鏈而言,嘉吉2022財年Scope 1和Scope 2的碳排放已減少17%。嘉吉在中國推出諸多措施,包括更多地采用綠色電力。
今年7月,嘉吉中國與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啟動了為期一年的保護性耕作/再生農業試點項目,旨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機制,推動再生農業在玉米種植中的普及,在保護黑土地、節約水資源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今年8月,嘉吉與合作伙伴聯手打造BAR Tech Windwings風能技術,并在中國上海開啟應用,預計可為新造船舶平均節省高達30%的燃料,這是首次將前沿的風能推進方式引入商業航運領域。
安博泰表示,嘉吉一直是中國建設可持續農業、推動經濟增長和鄉村振興的堅定伙伴。嘉吉將全球的專業經驗和知識貢獻給中國的食品和農業產業,通過持續的投資,深化合作關系。與此同時,嘉吉還將與政府及其他相關方緊密合作,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為中國農業振興、可持續農業建設作出貢獻。在此過程中,我們重點關注小中型農民,并且還為女性農民提供了特別的項目。
“作為可靠的連接者,我們將積極建立紐帶,以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食品;作為推動創新的催化劑,我們將匯聚各方的視角和專業知識,共同研發并實施針對農業和食品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也持續鼓勵創新,推動行業的持續進步。從50年前到現在,在中國市場的耕耘始終是嘉吉全球業務的重要部分。”安博泰說,明年即將迎來嘉吉農業供應鏈業務在華40周年,嘉吉中國員工將共同努力,以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創新、健康以及優質食品的需求,助力中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